陶瓷机械打蜡机:陶瓷业笑看政策频发的出口环境
来源: | 作者:工科机电 | 发布时间: 2019-12-26 | 2852 次浏览 | 分享到:
     6月19日,央行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新闻,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而也就在6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明确从7月15日开始,取消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旨在更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作为高能耗产业之一的陶瓷业,虽然没有被列进取消退税行列,但政策的大方向已经明示,有业内人士称,取消陶瓷出口退税是迟早的事。这也给陶瓷企业出口带来不小的压力,加之前不久出现的史上最大陶瓷反倾销事件,中国陶瓷出口业似乎总是处于波澜起伏的状态之中。中国陶瓷出口业究竟如何处变不惊,政策频出,究竟是给陶瓷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还是又一次袭击?
  昔日风光不再国内陶瓷企业何去何从?
  宏观观察
  举措一:布点国外 减小经营损失
  早在二十几年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庞大的消消费市场和良好的进出口环境几乎让所有的陶瓷厂家都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整个陶瓷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近年来在国家产业调控、出口退税调整、海外反倾销、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压力下,那些好光景已然远去。特别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于一个出口占了30%以上的行业而言,压力倍增。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网络铺向国外,通过将大陆的总公司原材料运往国外生产基地生产、销售,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小人民币汇率波动造成的出口压力和经营损失。
  举措二:深耕国内 规避出口风险
  目前的出口形势,从微观上看,直接要求陶瓷企业改变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但对多数陶瓷企业而言同时也带来一种心理暗示,那就是出击国际市场可能会遭遇到更多的“政策风险”。换句话说,企业会认为与其在国际市场上与政策风险为伍,还不如深耕自家门口保险。
  在采访中,很多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的需求还很旺盛,甚至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像冠军、安华、欧路莎等企业,出口的比例都控制在10%以内,以规避出击国际市场带来的风险。
  微观观察
  举措一:借势而行 “低碳”保驾护航
  随着国家的低碳标志比比皆是,顺势者兴,逆势者亡。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开始为低碳疲于奔命,一方面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也加固了自己的保护墙。但业内人士都清楚,陶瓷真正要做到零损耗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煅烧过程犹在,能源排放就不可避免。企业在低碳上最关键的还是依赖于企业的实力以及研发能力,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引入先进生产设备。早在五年前,我国很多陶瓷企业的煅烧原料还停留在烧煤、烧油阶段,而这样产生的能耗是巨大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东鹏、新中源、蒙娜丽莎等陶瓷企业都已经引入天然气煅烧,欲在最大程度上减损能耗。博德瓷砖总监周小敏坦言,要真正远离高能耗产业,还是得从企业自身做起,用实力说话。
  举措二:修炼内功 提高硬件质量
  从生产经营手段来看,企业主要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来转移汇率风险。留守者在不能走出去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过地方政府的环保门槛,接下来坚定地走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研究如何通过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定价能力。如果能做到把产品当装饰品和艺术品卖,即使没有竞争对手在资源、能源、劳动力、销售半径等方面的优势,也还是可以生存和发展。
  时机:破釜沉舟走出国门
  前不久中国陶瓷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中国除了一再强调积极应诉外,整个业界在遭遇欧盟国际贸易壁垒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的无计可施。而中国制造似乎成了走出国门的难题。
  目前又逢汇改和节能减排出口退税调整,人民币升值自然会影响到出口,对本来利润空间已经极小的出口行业来讲,仿佛又是次沉重的打击,目前原材料在涨价、甚至日常的水电气也在涨价,所有增加的成本都*企业内部消化。重重考验下,中国陶瓷业看上去似乎举步维艰,但细细想来却也是一次调整的好时机,甚至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时机。
  佛山市工科机电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制造陶瓷机械装备的企业,拥有一支精于陶瓷工艺、材料、设备制造、销售和服务的专业团队。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成功地研发了瓷砖抛光表面的防污和增光;抛坯哑光砖的坯体抛光;抛釉砖的抛光、磨边及防污的生产工艺装备,现已形成以釉面抛光加工整线设备为核心的产品结构。